說起來,全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都應該感謝“超女”。是“超女”以其爆破式的推進,把一種原本受眾狹窄的節目形式變成了全民認可的收視習慣,同時也把表演型人格衍生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表演型人格的崛起

 

2005年之前,報名參加電視節目、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甚至有可能出醜,還是一件只有青少年才會做的事。當年,有不少社會學、心理學專家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評論這是一種“青少年的困惑、不確定性和空虛心理”,認為這是“想通過另類的方式成名或者引人注意”,而人們應該減少對他們的關注,因為“這種關注帶給網路紅人的傷害可能遠大過益處”,“這些人的成名顯示人性中醜陋一面的膨脹”。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我們很難想像,十多年後的今天,即使是這些專家們也在熱切地盼望能夠在某個電視節目中露臉,相親、職場都好,清談節目也行,最重要是能語出驚人,網上罵聲一片,立刻獲得一席之地。

 

只要有三個人,你就是表演者。表演型人格經過十多年來電視節目的浸潤,已經改造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相親節目上,你要對男女關係有驚人的見解,以能挑起性別戰爭為最佳;社會新聞節目上,你要觀點激烈,地域之爭永遠是最好的話題;職場節目上,你要挑戰權威,以不妥協的姿態對抗一切不同意見;環保話題上,你要極端到底,和一切毀滅地球的壞人做殊死鬥爭;在微博上,你要或左或右,割裂人群,和一些人堅決站在一起,把另一些人呼作“腦殘”。

 

至於你真正怎麼想的,生活中你會怎麼做,你是不是依然和絕大多數人一樣磨磨唧唧地過完了一生,這並不重要。只要你站上那個舞臺,你就必須這麼說話,這就是表演。

 

但表演終究是短暫的。我們現在再沒人提起程菊花,這位2005年在《星空舞狀元》中以怪異的呼啦圈舞一舉走紅的選手,現在已經不知去向。她當年甚至都不知道叫朋友給自己拍個視頻,她的走紅完全是靠別人的網路傳播。如今的眾多行銷團隊早已進入了專業化的炒作之路,精心製作各種故事、戲劇衝突,精心選擇爆料的時間、方式、地點,表演成為純技術性和純商業的路數。

 

2006年,李宇春接受採訪時曾說,她堅持擱置表演之路,不願成為全能藝人,“只想做一個歌手”,她說這兩者之間,“區別非常大!最大的不同是藝人是包裝出來給人看的,但是歌手要堅持自己的本性”。而現在我們已經看過好幾部李宇春參演的電影了,相信她還將繼續。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你知道,即使李宇春這種量級的,依然無法抗拒表演之神為她設定的人生道路。

 

電視節目的說話模式

 

既然你已經認識到你必須表演了,那讓我們來看看你該怎麼做。

 

首先你必須認識到,所有場景都是你的舞臺。你去參加節目之前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背景資料?音樂世家?底層草根?父輩的夢想?叛逆的迷因?疾病、痛苦、人倫、親情、聚首和別離?你得有一點什麼可以讓沙發土豆們津津樂道的東西。

 

你留意自己的模式設計了嗎?你是不是陪朋友去參選,然後他落選了,而你卻選上了?你是不是本來看見排隊人多就回去了,但前面有認識的師妹叫住了你?你是不是比賽途中家庭遭遇巨變,幾度要退出但還是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撐著你走到了最後?你是不是一定要用參加比賽展示自己來向某個人宣示自己的存在,要拿一個冠軍去祭天?臥病的親人,看低自己的評論者,周遭不理解自己的朋友,或者經歷十年情路坎坷四處漂泊最終因為自己追逐夢想而不得不放手的愛人?(好吧,我承認最後一個有點狗血了,但他們就是這麼做的,不是嗎?)

 

以上這些模式,你可以選一個,反正現在都做濫了。我也曾想過有沒有更創新的模式出現,後來我發現模式是要照顧到受眾的情緒的。想想那些黏在沙發上撕都撕不下來的師奶們,你如果不給她們輸送一點可以噙著熱淚打電話奔相走告的正能量,她們有什麼動力要為你的走紅而付出感情?所以,最完美的搭配是:30%的苦楚身世+30%的自強不息+25%的天賦異稟+10%的特立獨行。剩下5%幹嗎?當然是賣萌啊,笨蛋!

 

好,我們繼續下一個階段。不管你平時怎麼說話,站上這個舞臺,你就得用這裡的方式說話。

 

——“你為何而來?”——“為了追逐音樂的夢想。”

——“你在找尋什麼?”——“找到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人。”

——“如果你失敗了怎麼辦?”——“我會永不放棄,總有一天我會站在這裡對大家說:我可以!”

——“你享受成功的這一刻嗎?”——“談不上享受,我很意外,我只是一個小女生。”

——“你怎麼看待討厭你的那些人?”——“謝謝你們讓我成長。”(等一下,還有一句也可以用:“經受得住多大的詆毀,就承受起多大的讚美。”)

——“你對錢有什麼看法?”——“我完全不會算錢的,我很迷糊的,我也沒有什麼地方要花錢的。”

——“你對名氣有什麼看法?”——“我不覺得我有名氣啊。”

——“你對愛情有什麼看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你化妝嗎?”——“從來不花,我經常就這麼走上街,沒人認識我,哈哈。”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你怎麼挑選衣服品牌?”——“我覺得衣服穿得舒服就好,從來不挑大品牌的,你看我這件就是在佛羅倫斯的跳蚤市場San Lorenzo買的,便宜又好穿。”

——“你喜歡看書嗎?”——“喜歡啊,我喜歡一個人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感覺。”

——“音樂(電影/演藝)對你來說是什麼?”——“它就是我的生命,是帶我走進(接觸/瞭解)另一個世界的方式。”

 

背熟了嗎你?

 

用別人的故事娛樂自己的人生

 

以上我們列舉的那些,你以為只是成名成家的明星才會使用的模式嗎?那你就錯了。

 

我之所以對這些模式感興趣,正是因為它們已經不是成功之後的套話,而是現在任何人處於聚光燈下就會自然發生的狀況。就像條件反射,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旦站上某種舞臺,就仿佛被表演之神的無形之手捏住了喉嚨,他們就開始這樣說、這樣做、這樣表演。

 

用別人的故事娛樂自己的人生,我們看娛樂節目的時候都這麼認為,但到了最後這些故事卻變成了我們的模式。電視節目需要這樣的模式來取悅觀眾,而人們從觀眾變成參與者的時候也自然為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模式來適應電視節目,這是一個奇怪的迴圈。

 

當然,最可怕的是,表演性已經從螢幕上蔓延到了生活中。

 

經常聽到有人宣佈,微博是他本人的最好體現。無論招聘還是交友,你要去查閱他的微博。是這樣嗎?

 

——“你為什麼上微博?”——“為了展示真實的自我。”

——“你怎麼看待噴你的博友?”——“由他們去,我有我的生活。”

——“你如何看待微博改變中國?”——“我很樂觀(我很悲觀/我發條長微博告訴你吧)。”

 

請問,這和選秀話語模式有什麼區別?

 

生活需要表演,正如我們需要炫耀。炫耀性消費、炫耀性學習、炫耀性交際、炫耀性休閒、炫耀性娛樂……所有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想讓多少人知道。我們在微博上曬自拍、曬智商、曬美食、曬地理位置,我們在“啪啪”裡發佈有聲圖片,我們在豆瓣裡標自己看過的書和電影,我們在天涯拼命地罵蘭州燒餅。

 

然後我們回到自己的屋子裡,卸下所有的油彩,和我們所有崇拜的和討厭的傻逼們一樣,也是個傻逼。  

 

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月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