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年末至2007年初,在一個厭食症論壇上活躍著一位網名為kristi4的女子。她在LiveJournal.com管理一個博客,經常發表建議、鼓勵他人,還忠實記錄下自己厭食的心路歷程。一個週五的深夜,krisiti4發表了多篇博客談論自己的打算。接著,她服用了大量處方安眠藥、肌弛緩藥和止痛片,自殺了。

 

在整個心理學的諸多震撼性統計資料中,kristi4的死亡悲劇不過是某一例資料中的一個小小資料點。心理學上早就發現,在各種心理疾病患者當中,厭食症患者的死亡率是最高的。每五位厭食症患者中就有一位的死因與厭食症相關聯。然而,我們最近才發現,有相當多的厭食症患者都是自殺而死,而非死於饑餓。研究顯示,厭食症患者比普通人的自殺幾率高50-60倍。沒有任何其他人群擁有如此高發的自殺率(《普通精神病學檔案》第60179頁,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最近,心理學家嘗試解釋為何厭食症與自殺有如此緊密的聯繫,這一問題也將有助於解釋為何有人會選擇自殺這一更大的謎團。如果這一解釋站得住腳的話,那麼精神病學家就能採用新辦法來檢查病人,從中甄別出自殺傾向較強的人,由此可能挽救生命。

 

對於心理學家和其他研究人類行為的學者來說,自殺一直是一個讓他們倍感困擾的謎。自我保護可謂是人類最強烈的幾種本能之一。因此,自殺者的自殺動機必須要比自我保護本能更加強烈,才會驅使他們選擇自殺這一行為。但自殺動機究竟從何而來呢?

 

全世界每年自殺人數約為一百萬!

 

一個世紀以前,社會學家愛彌兒•塗爾幹(Emile Durkheim)和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德(Sigmund Freud)都對此給出了籠統的解釋。塗爾幹的解釋並不出乎意料,他將自殺的根源歸結為社會因素,比如無法融入社會;而佛洛德則將其解釋為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他將之稱為死亡本能。在他們之後,心理學傾向於將自殺動機歸結為抑鬱、絕望以及感情上的痛苦等因素,但這些解釋都沒能成功解釋自殺的基本問題:在看來類似的狀況下,為何有些人選擇了自殺,而其他人則沒有呢?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哈佛大學自殺和自殘問題專家馬修•諾克(Matthew Nock)表明,通過對大量自殺資料的研究,學界在自殺問題研究上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研究者發現,現在自殺率正在不斷增加,已經占到了全世界總死亡率的1.5%

 

40秒就有一個人死於自殺

 

15-24歲的年輕人當中,自殺是佔據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僅次於交通事故。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易嘗試自殺,而男性自殺者則往往更易成功。

 

大多數自殺者都有某種心理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包括厭食症、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以及邊緣型人格障礙等,但其他心理疾病患者也是自殺高發人群。通常自殺者也會同時感到十分抑鬱和絕望。

 

然而,統計資料無法告訴我們的,同樣也是心理學家最想知道的,那就是哪些人群最有可能自殺。大部分感到抑鬱和絕望的人都不會選擇自殺,那麼為什麼有些人選擇了這麼做呢?

 

美國達拉哈西市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自殺問題專家湯瑪斯•詹納(Thomas Joiner)2005年開始嘗試解答自殺動機問題,因為他自己的父親就死于自殺。詹納對自殺統計資料進行了研究,並對自殺率高於平均水準的人群予以特別關注。他認為自己發現了這些人群之間的一個共同點,而這一點則是前人未曾發現的。諾克對此評價說:“自殺問題研究領域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這麼了不起的理論了。”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詹納發現,除了感到抑鬱和絕望以外,自殺者還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他們要有非常強烈的死亡欲望。當人們感到自己成為他人無法忍受的負擔時,或對能夠為其提供歸屬感的人有疏離感時,通常就會想到死亡。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成功自殺者必須有實施自殺行為的能力。這一點乍一看好像很明顯,但在詹納提出他的理論之前,沒有人曾經嘗試研究為什麼僅有部分人能夠成功自殺,而大部分人則不行。詹納解釋說,無論人們有多麼想死,自殺都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類的自我保護本能太強烈了。

 

詹納認為,自殺的人有兩種方法可以克服自我保護本能。第一種是循序漸進。在許多自殺案例中,首次自殺都不過是試探性的,比如刀割創口過淺或用藥劑量不夠。直到多次嘗試之後,自殺者才最終成功。

 

第二種方法是讓自己適應痛苦或恐懼。在軍隊或警局任職的人如果曾經有過被槍擊或目睹同事傷亡的經歷,就會比較容易面對自己的死亡。而且這兩個人群的自殺率都比普通人要高。同理,由於醫生和外科醫師對於疼痛、受傷和死亡已經司空見慣,這一人群也對自己的死相對更為淡漠。資料顯示,醫生的自殺率確實比普通人高出不少。這些人群在面對令大多數人恐懼的事物時所表現出的態度被詹納稱為“剛性態度”。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還有一個表現出這種”剛性態度”的人群就是厭食症患者。詹納在他的著作《為何有人選擇自殺》(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哈佛大學出版社,2005)中提及了厭食症患者極高的自殺率,但是他在其後才發現了厭食症與自殺之間關聯的真正原因。

 

2006年的一次研討會上,詹納指導的兩位研究生吉爾•霍姆-蒂諾馬(Jill Holm-Denoma)和崔西•惠特(Tracy Witte)正在聽導師描述厭食症患者的高發自殺率現象。惠特發現高自殺率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種解釋:厭食症患者的自殺傾向可能並不比其他心理疾病患者更強烈,但是厭食症會導致身體極度虛弱,於是厭食症患者的自殺嘗試成功率會比較高。第二種解釋:厭食症會使這些患者對於痛感較為麻木,於是他們自殺的時候會比其他人更下得了手。

 

1965年來全世界自殺率已增長60%

 

根據詹納的假設,惠特的第二種解釋應該是正確的。於是霍姆-蒂諾馬開始對這一理論進行驗證。她隨機抽取了九個自殺案例並對其進行研究,其結果相當清晰。

 

霍姆-蒂諾馬說:“無論這些人的厭食症程度如何,他們為了能夠成功自殺都不擇手段,我們對此感到十分震驚。”其中三人臥軌,兩人上吊,兩人使用大劑量毒品,一人服用安眠藥和廁所清潔劑,還有一人將自己關在加油站的廁所裡,引燃垃圾桶,並用其產生的一氧化碳使自己中毒窒息而死。當然,九例自殺還不足以證明這個假說,但所有這些人都選擇了用極端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事實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情感紊亂雜誌》第107231頁,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據霍姆-蒂諾馬說,厭食症完美地滿足了詹納假說中提出的自殺所需條件。第一,社會隔離。可能發生社會隔離是因為厭食症患者會避免任何可能與食物有關的社交活動,例如外出就餐、看電影(電影院的爆米花可能會成為無法抵禦的誘惑)以及拜訪朋友等。其結果就是詹納所提到的“無歸屬感”,他認為這是導致自殺的一個關鍵因素。第二,感到自己使家人朋友不堪負重。比如治療兒童厭食症的一種常見方法就是讓一名家長全天候監護孩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適應痛感。厭食症患者對自己毫不留情的絕食行為會導致陣發饑餓感引起的疼痛以及劇烈頭痛。厭食症患者通常還都患有骨質疏鬆,這很容易引起骨折。除此以外,厭食還會影響心臟功能從而引發心絞痛。kristi4在自殺前一個月中寫下的博客就證明了這幾點。

 

諾克稱,自殺條件假說是詹納的理論當中相當有力的一點,根據這一假說可以進行自殺預測的試驗,惠特提出的厭食症與自殺之間關聯的原因就是一例。我們有可能通過適當心理測試而檢查出一個人感到自己成為他人負擔以及缺乏歸屬感的程度,然後利用測試結果找出較有自殺傾向的人。利用詹納假說中提到的自殺條件還有可能檢查出各類人群的自殺率。

 

20次自殺嘗試當中有一次能夠成功

 

這類測試正在逐漸成形。詹納的幾個學生最近的研究表明,感到自己成為他人負擔以及缺乏歸屬感的人較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諮詢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雜誌》第7672頁,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另一個研究則發現如槍擊或鬥毆事件等“痛苦和刺激性經歷”會增長詹納所說的一種“習得能力(acquired ability)”,即一種可以通過筆試而測查的某人實施自殘或自殺的能力。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與此同時,明尼蘇達大學精神病專家斯科特•克羅(Scott Crow)在研究暴食症患者的自殺率時發現這一人群的自殺率也比普通人高得多。克羅發現暴食症患者的自殺率增長了四至六倍。暴食症患者也有一定程度的絕食問題,多種生物化學標記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暴食症患者可能和厭食症患者一樣較為適應痛感。

 

儘管所有證據都指向同一觀點,詹納認為仍然需要更多實驗來支援他的理論。對此他說:“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我們還需要將這一理論更加系統化。”

 

他還提到,瞭解人們自殺的原因最終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判斷哪些人的自殺傾向較為嚴重,並找出自殺干預的新方法。例如,長期的心理治療就可以幫助消除病人的恐懼感,降低其自殺的可能性。

 

但詹納的理論也預言說,只要有人習慣痛苦,只要有人感到孤寂,感到自己成為他人的負擔,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仍然會有人自殺。

 

 

G妹遊戲《MU:大天使之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月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